8月18日,海原县关庄乡窑儿村村委会大院里,1959名村民的笑容比阳光更灿烂——他们刚刚领到了村集体经济第二次分红,每人200元,共计39.18万元。
这笔钱拿到每个人手里不算多,却承载着这个曾经深度贫困村正在经历的蜕变——从靠天吃饭到多元产业“造血”,从“软弱涣散”到“全国文明村”,窑儿村用7年时间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。
63岁的史耀权攥着1800元分红款,手有些颤抖。作为低保户,他通过医药费报销、政府补贴和村集体分红,日子过得越来越踏实。这份“稳稳的幸福”,源于窑儿村集体经济的“明星矩阵”:“垄地香”杂粮作坊通过精深加工和品牌包装,杂粮价格翻倍;“军民油坊”用古法榨制的胡麻油进入外地超市,成为“土特产”名片;防冻液加工车间去年冬天投产后迅速盈利,让山坳里诞生了首个“化工产业”。
“分红只是结果,关键是找准了产业路子。”村党支部书记段国军指着分红名单感慨。2018年,宁夏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援建的第一座加工坊,让村民初尝产业甜头。2020年起,海原县人武部加入帮扶,联建肉羊养殖场、肉牛繁育基地;2022年,建起古法榨油坊,让老手艺成了新产业;2023年,在“垄地香”的基础上,助力注册“保康净”商标,带着村民闯进了洗涤用品市场。北方空气能源取暖项目实施时,村“两委”向两家帮扶单位申请支持,建起了防冻液加工车间,成了村集体经济的“新引擎”。
“帮扶不是撒胡椒面,而是盯着痛点下针。”关庄乡党委书记黎恩生说。扩建油坊时,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烟火气,又用现代化包装提升附加值;防冻液车间投产前,专门组织村民培训技术。窑儿村的产业既有“土味”根基,又有“潮味”基因。
如今,村集体经济实体共计获取利润73万元,加上53.41万元村级积累金,本年度可用于分红的资金为39.18万元,剩余资金将用于扩大再生产、发展公益事业等。
分红方案公示栏前,村民讨论得热火朝天。这份由村民代表大会三易其稿的方案,藏着窑儿村的共富密码:574户家庭无论贫富,分红一律按人头分配;新生儿只要在8月15日前落户就能参与。53.41万元村级积累金的用途也经过了“四议两公开”程序。“钱怎么花,大家说了算。”段国军翻开账本,去年积累金用于生产扩建,今年计划升级油坊设备,每一笔支出都有村民代表签字。
“现在开会没人迟到,打扫卫生不用催,因为集体的事就是自家的事。”段国军说。如今的窑儿村,文明家庭评比、技术能手大赛等活动如火如荼,村民们主动为发展建言献策。村民谭俊伟一家七口年增收超万元:“能务工,有分红,日子红火着呢!”
窑儿村用7年时间证明,集体经济的根系扎得越深,乡亲们的笑容就越甜。这座山坳里的村庄,正书写着它的共富新篇。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段春 见习记者 徐春晓)